一场荒诞的人文主义动作片
一大早过关赴港,同行的是提着菜篮返程的香港市民,而我此行的目的,只为看电影。买菜与看片,两种截然不同的日常在同一通道上并肩而行,这本身就是一幅荒诞的图景。在内地大银幕选择有限的今天,“跨境观影”竟也变得如“过关买菜”般寻常,这或许是属于影迷自己的黑色幽默。 走进影院,拿到海报,看着片名与预告片中连绵的爆炸、枪火与追逐,观众大概会以为这是一部正统的动作大片。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显然没打算完全满足这种期待,《一战再战》在表面上拥有所有类型片的“必需品”——炸药、子弹、漫长的公路追逐——可真正留下余味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有趣的人文主义,以及荒诞到近乎黑色幽默的讽刺感。 在PTA的镜头下,“法兰西75”这群革命者,名义上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现实里却像极左的缩影:口口声声要改变世界,一旦落网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出卖了队友。忠诚与牺牲在求生欲面前瞬间瓦解,理想主义赤裸裸地被揭开虚伪外壳。另一边的 Lockjaw 上校(渴望加入名为“圣诞冒险家俱乐部”的白人至上主义秘密社团),则是极右的符号:满嘴种族主义,说什么拯救地球先从制止非法移民做起,却又偏偏对黑人女子独有生理反应,生下一个混血女儿。极端信仰在他身上彻底变成自我矛盾的闹剧。影片借由这两极人物群像,构建了一场荒诞剧——极左的虚伪与极右的荒谬,互为镜像,滑稽得令人发冷。 不过真正令人难忘的,是老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鲍勃。影片开头一度以为他要被塑造成“炸弹专家”,似乎将承担起高智商主角的定位。但随着故事展开,他却几乎包揽了所有笑点:被岳母一家嫌弃的无能女婿,从未发现女儿并非亲生的“废材老爸”,在关键行动中忘掉暗号(现在几点了)、逃跑时各种踉跄,满脸认真却全然滑稽。老李子的表演精准地落在“认真到荒唐”的边缘,他真的不是在刻意搞笑,而是用极度严肃的神态承载了最荒谬的处境。这种反差,让角色充满了黑色喜剧的质感,也让影片的讽刺锋利而直白。 影片的外壳是暴力与混乱,但 PTA 并没有放弃形式上的美学。他与摄影师 Michael Bauman 依旧坚持胶片拍摄,画面颗粒与色彩在大银幕上层次分明,既能撑起大场面的壮阔,也能捕捉亲密特写的荒诞。Jonny Greenwood 的配乐则一如既往,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游走,有时冷峻得像刀锋,有时却近乎温柔。这些技术层面的打磨,让影片即便在荒谬的故事走向中,依旧维持了一种电影应有的“质感”。 《一战再战》表面是动作,骨子里却是黑色幽默的人文剧。它告诉我们,宏大的叙事往往在现实里变得可笑,极端的立场最终都难逃自我背叛,而个体的认真努力,则常常被命运当成一场笑话。看完电影,留在心里的不是爆炸声,而是一个尴尬的念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像Bob一样,以为自己在严肃地为某个目的抵抗世界,却在别人眼里成了某种滑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