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的故事就是为了催泪吗?”
在我看来是一部探讨“与不完美的朋友的关系”,以及“电影要拍何种程度真实”的电影,但套了一个校园青春片的外壳。导演从头到尾没打算满足观众的想象,故事反转再反转,终于转到了让我哭到快喘不过气的地步。 “死人的故事就是为了催泪吗?” 这是电影里的台词,似乎也是导演兼编剧Atta想要在电影里解决的问题。 映后连线中,导演说是从身边有朋友离世,在想要据此拍摄电影时,就想到每个人身边都有来来去去的人,也许都算是“不亲密的朋友”,这部电影就是他对于三十岁的阶段进入自己人生的人们的思考。 电影里有一些对经典大片的“致敬”,有意思的是这些经典再现全部置于学生作业之中(甚至有参与拍片是同学喊诺兰“爸爸”,也是很好玩)。在男主佩伊在一开始决定拍关于死去朋友的电影时,在学校礼堂有一段极具感染力的发言:我的生命中有两件事最重要,一个是朋友,一个是电影。说着他慷慨激扬且并非有意地比了两个中指。 究竟要拍怎样的电影呢?要为一个已经过世的不亲密朋友刻画怎样的人生呢?影像要还原的“真实”是揭露单一视角之下的“真相”,还是回到每个人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本来呢? 电影的最后佩伊没有拿朋友们帮忙拍摄的“宇宙星球平行时空”短片去考大学,而是用PPT加动画效果做了一个小故事。他显然没有考上那所大学,电影学院的老师会为感人的故事雏形流泪,会为一个有潜力的孩子延后交作品时间,然而一个不着力于意义,也无意于催泪的关于死人的电影中所折射的“真实”,也许并不是学院评估的指标。 映后提问环节有人问导演在影片中“致敬”了这么多导演,有没有想要推荐的电影,他果然避开了一众大师,说自己很喜欢《哆啦A梦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