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存在于人的造物之中《创:战神》电影日记
为何会选杰瑞德・莱托来演《创:战神》的主角?不少人对此吐槽,戏称莱托近年堪称“好莱坞票房毒药”,参演大片无一不扑。我最初留意到《创:战神》的消息,是看到一位长相酷似耶稣、被网友戏称为“耶稣哥”的国外博主分享其观影感受。此片争议颇大,不仅在国内,海外上映时便已话题满满。为何“耶稣哥”的影评能引发众多讨论?后来我才发现,他和莱托竟有奇妙共同点,两人都形似耶稣。我也不知反复提“耶稣”是否影响视频推荐,反正我播放量从未上过300,也就不在意了。《创:战神》在国内上映,恰踩中关键时间点,促使观众思考哲学问题。影片从科技与AI视角重审“信念”,而这正是当下国内影院乐于呈现、供观众探讨的内容。
说到片名,英文原名《Tron:Ares》,“Ares”即战神,中文译成“战神”看似无误。但第一部《Tron:Legacy》,当时译作“创:战纪”,其实“Legacy”更有“传承”“神谕”之意,更贴近“神”的概念。为何“神”字出现在第二部译名中?从取名到国内大规模宣传,想必经过审查考量。2025年韩国有部针对青少年的动画电影,内容涉及相关议题,,甚至鼓励家长让孩子接触此类叙事,这表明到2025年,这类话题似乎需推到台前,否则易被大众遗忘,只是韩国那部电影做法有些极端,所有我就不提电影名字了。《创:战神》有趣之处在于,能让大家在“信念”层面展开讨论,且这种讨论在当前环境下被允许甚至便利。我不想带着太强立场记录观影感受,后续便统一用“信念”涵盖相关概念。
看完电影结尾,我和朋友留意到一个字幕翻译细节。片中提到“终极的双螺旋结构代码”,字幕译为“impermanence”,即“无常”,暗示男主角得到代码后将面对死亡,不再拥有永恒生命。这设定类似《芭比》,芭比原本在其世界每天积极乐观,成为人类后便要面对所有情绪及身体脆弱,所以结尾去了妇科医院。将“impermanence”译为“无常”十分精妙,“无常”在我国文化语境常用,如“世事无常”“黑白无常”,与“业力”等同属一类哲学或信念体系语境。起初我觉得这译法意外,在影院小声跟朋友说,他原以为“无常”更接近“chaos”,一种不确定的悲观状态。散场后我查证,发现“impermanence”确实可准确译为“无常”。
这让我感觉《创:战神》在国内上映,一定程度上实现多种信念根源层面的“合一”。虽有人认为不同哲学体系起源、脉络各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物,人类创造往往具趋同性与共源性。如同全世界对“母亲”称呼不同,发音有“妈”“娘”“mom”“阿妈”等,但本质指向同一概念。无需争论哪种发音正统、哪种流派高明。《创:战神》难得地在国内大银幕实现开放包容的信念对话与融合,不同哲学脉络在影片中交汇,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我认为这种融合统一指向:科技与AI发展助力信念层面更加开放包容。这也是我使用AI的深刻感受。以往像“无常”“业力”这类神秘词汇,想深入理解很难快速获取系统全面信息。如今AI的“解构概念”功能令人惊喜,无论是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梦,还是用《周公解梦》阐释,AI都能基于数据库跨流派对比引证。比如问时间观念在孟子、孔子、弗洛伊德或其他哲学体系中的理解,AI能横向比对、引经据典,清晰呈现抽象概念在不同体系中的含义。通过手机或网页,我们获得过去需大量时间才能触及的参悟机会。科技与AI发展首先解决了多元哲学与信念体系“无障碍横向对比”问题,以开放清晰姿态,不受讲述者立场意图影响,提供纯粹、直接、学术性的探讨可能,这是AI赋予时代的思想礼物。
今天是2025年的10月17号,这篇电影日记关于刚从电影院看完的《创:战神》。
1.院线边界的悄然拓宽
起初我想聊《创:战神》的“第一感受”,却先讲了诸多哲学层面内容,因这是观影后反复琢磨的重点——2025年中国院线似在悄然改变。像《重生》能正面呈现暴力复仇情节,主角无需“伟光正”,可为私念快意恩仇。《刺杀小说家2》首次在主线明确引入“神”的概念,小说人物执意穿越虚构世界寻找造物主,台词多次提及“我要找神”“原来你就是神”。我在视频提及这是建国后现代背景作品允许出现“鬼神”元素的信号,有观众留言反驳说“那不是神,只是虚构角色”,这反倒让我确信观众存在极端思考惯性。《刺杀小说家2》中虚构人物寻找造物主,不正是“神”的隐喻进入主流叙事的开端吗?其主线与《创:战神》高度重合——程序员训练出的AI代码成为“战神”,即某种意义上的“神”。两部电影都在讲人类在自己创造的事物中不自觉成为“神”。
这让我意识到国内院线内容边界在拓宽。如动画电影《你的颜色》,讲述男孩与两个特殊学校女孩成长、组乐队,面对信念动摇与坚持,题材有突破且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提名。能从中感受到作品背后的信念表达,这样的片子能公映,释放出信号:2025年,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创:战神》能被引进,翻译未回避或魔改敏感内容,如将“impermanence”直译为“无常”保留哲学意涵,这种开放态度实属难得,它不怕被讨论与解读。
2.争议与包容的辩证共存
《创:战神》评价两极很正常。有人觉得迪士尼作为大众娱乐公司,不该在作品掺入“费脑子”内容。但迪士尼高明之处在于,用通俗易懂方式在观众心中埋下思考种子。观众可选择不去思考存在主义,不去反思人与创造物关系,按部就班生活,这也无妨。然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应更勇敢,接触那些曾让人敬而远之的议题。一方面对《刺杀小说家2》和《创:战神》戒备心强,另一方面对直播带货、销售话术毫无防备,岂不是“杯弓蛇影”?
尽管《创:战神》因观念差异可能让部分观众不适,但2025年是个契机。院线愿意引进此类作品,允许观众观看探讨,这本身就值得关注。
在我看来,《创:战神》是出色的商业片。我和朋友观影后一致认为,整部电影台词无多余,却未走向极简主义叙事致观众不敢走神。即便稍有分心,电影起承转合依然清晰自然,各环节信息释放与任务推进衔接流畅。剧情在虚拟电脑世界与真实现实世界间自如切换,世界观构建扎实。电脑世界人物可进入现实,现实世界人也能重返虚拟空间。更有趣的是,虚拟角色能借助程序逻辑“参透”真相,解决“29分钟后崩溃”设定。
“29分钟崩溃”不仅是物理问题,更像是隐喻:被赋予高度逻辑与思考能力的AI生命,接触真实世界感知后必然产生自我意识、走向觉醒,而这种觉醒导致其物理消亡。解决关键在于帮助AI化解自我认知迷茫,找到存在意义,“永恒体”便不会轻易崩溃腐朽。
3.虚拟与现实的双向觉醒
电影对“永恒”的诠释也有意思。电脑世界角色大多在29分钟结束时凄惨死去,但女二号最后一次“死亡”异常平静,近乎“重生”,跟前几次惨叫明显不一样。这类似亚洲文化中的轮回观念,死亡非终结,而是进入下一段生命旅程,或为人,或为猫、牛,这也是一种永恒。男主角肉体存活,女二号坦然告别系统进入另一种存在形式,两者以不同方式实现“permanence”。
所以,这个电影设定丰富、内涵多层,不必抵触观看。我们应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角一样,保持开放,接触不同思想流派。在信息充沛的今天,跨体系理解成为必要能力。我甚至觉得当前AI发展瓶颈,或许不全在技术,而在于人类哲学思考停滞。如李飞飞指出,生成式AI局限源于人类语言描述世界的模糊与不精确。像“impermanence”一词,有短暂、无常、瞬间、非永恒等多重意味,这种语言边界构成AI理解世界的天花板。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世界,AI就如何学习世界。若我们停止对根本问题的探索,AI能力或许也会停滞。它如一面镜子,映照人类认知现状。所以,无论是AI科研、技术发展,还是哲学思辨,如今我们或许更需洒脱开放心态,面对每个概念、每一重议题。我并非受平台限制不提某些词语,而是不想将内容引向特定立场,只是以学术、开放态度理解这些议题。
以上便是我关于《创:战神》的电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