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情世故掩盖成长期待《如何做爱》电影日记
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是《How to Have Sex》,然而其中文译名《如何做爱》,在语境转换时,似乎造成了某种文化意义上的偏差。英文原名流露出一种“求之不得”的怅然,而中文译名却多少带有一丝擦边球式的暧昧,一边是极度的保守,另一边却是极度的猎奇。我着实不太理解,为何两种语言会呈现出这般迥异的气质。 这部电影自2023年我便将其加入片单,直至最近,才在旅途中断断续续地看完。起初将它加入片单,是因为它在竞争中胜过了《燃冬》,后者在我们本土电影语境里,本就属于对情感关系进行非常规探讨的作品。将《燃冬》与《How to Have Sex》放在一起审视,确实能感受到2023年电影在情感议题上某种先锋性的尝试。
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它试图探讨的是,在社会规训与世俗表象的层层包裹之下,我们内心原本纯粹、真实的部分,是怎样被逐步掩盖的。说得更直白些,就是我们常常以无数“该做之事”和“该说之话”,遮蔽了内心自然涌动的真实情感。进一步来讲,这部电影实则在表达:一个人倘若太过深谙“做人之道”,对人情世故过于娴熟,满口皆是被教导过的得体言语,这样的人,反倒难以深交。因为那些漂亮言辞的背后,或许藏着一个尚未真正成熟的内核。真正历经人情冷暖的人,反而在诸多场合会选择沉默。 影片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女主角暗恋的金发卷发男生被推上舞台,在主持人的鼓动下,当众做出一些越界行为。女主角在那一刻下意识地退缩,甚至想要逃离现场,这种情绪其实非常真实。然而在全场狂欢、音乐鼎沸的氛围中,她那一丝不适与保留,却显得格格不入。这正是对人情世故的一种反讽,当你习惯了说漂亮话、做漂亮事,到了真正需要你真诚表达的关键时刻,你却可能陷入失语状态。 这种错位也直接引发了后续的阴差阳错:她与男主角的朋友,即男二号,在沙滩上的互动充斥着尴尬与不适。而第二天晚上,当男主角试图安慰她时,也因察觉到她此前所受的创伤,而不敢流露真实情感,只是轻轻地将她抱回床上,为她盖好被子。结尾处,在航班舱门关闭前五分钟,女孩犹豫是否该回去向男孩坦白一直未能说出口的心事。可就在这时,闺蜜拉起她的手冲向登机口,两个闺蜜,一个天真乐观,觉得她是天下最幸运的女孩;另一个则敏锐察觉到她的受伤,一心想要保护她。就在这样充满“人情”的拉扯中,她又一次错失了表达真心的机会。 今天是2025年的10月16号。然后这篇电影日记关于《如何做爱》。 1.文化偏差与情感错位 实际上,在开场白里提及的有关这部影片片名的问题,是我临近结尾时才意识到的。因为最初我看到的是中文片名,而且早在很久之前,我就把这部影片的流媒体资源缓存到了手机里,只是一直搁置未看。直至此次在飞机上,除了整理相册,我意外发现手机里居然还存着这部片子,便顺手点开观看,毕竟飞机上的Wi-Fi费用可不低。 我看到缓存文件显示的是中文片名,然而当剧情推进到男女主角第二天晚上险些错过彼此的片段时,我突然开始思索: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到底是《How to Make Love》还是《How to Have Love》呢?飞机落地后,我接着看完后半段,中途特意去查询了一番,这才发现真正的片名竟是《How to Have Sex》,与我之前猜测的那两个截然不同。 这不禁让我琢磨:在国外的语境中,观众看到这个片名会作何理解?是会引发某种猎奇的遐想,还是会导向一种极为理性的解读?而“如何拥有这样的机会”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部电影在2023年被贴上了诸多标签,其中就包括与“Me Too”运动相关。不少人觉得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孩怎样识别并征得同意,可我却认为这种解读反倒将电影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一个或许并非创作者本意的方向。它并非在讲述“未经同意”的事件,而是在刻画一个人因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只能盲目遵循世俗的“人情世故”,进而迷失自我的过程。所以,这部电影所倡导的,并非被动等待他人的许可,而是要勇敢地追随自己内心真正渴望去做的事,无需被外界的目光或世俗的期待所桎梏。 不过,要是没看过这部电影,仅听我这般描述,可能会觉得它十分文艺、刻板,甚至带有学术化的色彩。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所触及的是一种更为极端,却也更为普遍的“人情世故”。我们平常所认知的人情世故,或许是诸如如何尊敬长辈、照顾晚辈这类社会礼仪,可有没有想过,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如高中毕业之后“必须”去旅行、“必须”尽情享乐、“必须”喝酒、“必须”谈恋爱、“必须”完成某种成人礼式的清单,这些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情世故吗? 2.人情世故中的自我迷失 在成长历程中,我们常觉自己为学习各类学科知识疲惫不堪,父母又不断督促我们追求优异成绩。于是,我们心生对国外“素质教育”的向往,以为在那里能享有更多轻松与自由。然而,有位脱口秀演员说得颇为在理:实际上在国外,唯有家境优渥的孩子,才有机会借由游学、进入大公司实习,以及参与各类比赛和活动来“丰富履历”。这些被我们视作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对他们而言,也逐渐演变成一种“例行公事”。他们并非真心乐在其中,更多时候只是在完成社会期待下的履历积累罢了。可见,国外的教育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自由快乐。真正能够享受自由教育、快乐教育的,或许反而是那些家境普通、在学校处于“放养”状态的孩子,毕竟既无硬性指标的约束,老师也不会强求。 “例行公事”本身并非全然无益,例如考试后安排一次旅行,不失为一种很棒的放松方式。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旅行而旅行,从而丧失了体验的真诚。这部电影中的三个女孩就颇具意味。学习成绩最为优异的那位,在面临选择时明显更为理性,因而顺利通过考试。另一位身材高挑、外貌出众的女孩则更偏感性,更注重融入群体,还会去做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兼职。而女主角,家庭条件应该较为优越,一直宣称想开一家店,显然家里给予了她更多尝试的机会。将这三个角色置于一处,她们在此次度假中的种种行为,实则是她们在学校面对学业时的态度与处境的延伸和映照。 这位女主角实则并未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表面看,她似乎拥有诸多优势,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修养,甚至包括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一套人情世故,都处理得颇为得当。然而,她内心却欠缺真正的主见。就像她妈妈留言说“好好玩吧,这些事情我们回来再说”,明明她考试没通过,问题就摆在眼前,母亲为何不坦诚地说“我们有点失望”之类的真心话呢?家庭习惯用“人情世故”来粉饰真实情绪,即便孩子自己已然失望,家里依旧选择遮掩过去。 这种处处受“人情世故”左右的状态,也体现出一种“快乐教育”的倾向。家境过于优渥,孩子可能就随波逐流地玩乐度过;而家境稍显普通的孩子,或许会更早地变得理性。电影里这个女孩最终与另一个女孩结伴而行,也正是通过这段旅行,她才逐渐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3.勇气与选择的觉醒之路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与纪录片极为贴近,其中有个镜头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起初是广角镜头,画面缓缓推进为中景,最终定格在女孩的面部特写。其实这个镜头在前期就已埋下伏笔,第一天晚上,空荡的街道以一点透视的手法呈现,透着些许荒凉乃至诡谲的氛围,配乐也营造出类似恐怖片的感觉。之后,女孩哭着从巷尾走来,面对众人“你今晚到底和谁在一起”的追问,她不知如何作答,只能躲开,跑去与一群陌生人共度一夜……那一刻,着实令人心生委屈之感。 她不晓得怎样表达与他人不同的选择,一旦行为偏离他人的期待,就只能选择躲避,还将问题与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对于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孩子而言,这或许就是她人生中首次遭遇的重大困境。 所以,在这被预设好、不断涌动的“人情世故”洪流里,找到属于自己真实的表达方式,鼓起勇气说出真心话,此事至关重要。它关乎一个人所有的抉择,每一次职业决策、人生方向的确定,追根溯源,都取决于你是否敢于坚守真实,勇敢地进行自我表达。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电影《how to have sex》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