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为粉丝的无底线支持这件事自得,就是无限扩张自己的表达欲并且试图教育听众的开始
(以下全是个人浅见非专业乐评,把一些专业乐评贴在开头: Pitchfork乐评翻译:尽管发行了十二张专辑,Taylor Swift从未如... 卫报40分乐评翻译:精疲力竭的巨星,带来的乏味的浮华表演 ) 直说了,在她奖励了自己《midnights》《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两张去旋律化的、充满碎碎念的、不精简的、完全沉浸在她的自我表达中无法自拔而丝毫不考虑听众能否共情这件事的专辑,这次又各种口径要做「大制作」「大流行」之后,真的拔高了我对这张专辑能否回到某数字专辑的流行水准和敏锐度的期待。 然而专辑发出来令人失望至极。我开始意识到,一个流行歌手意识到自己的死忠体量无论发什么都能卖那么多这件事没什么,但是一个流行歌手,把自己彻底定位为流量歌手,并且开始为此自得,那就是她无限扩张自己明明就无话可说的生活背后实在漫溢的表达欲和自我陶醉,并且企图把裹脚布强行塞进听众脑袋里的开始。 以前在老东家的六张专辑,虽然不是什么立意特别宏大,非得树立什么开创性形象的先驱作品,但是非常完整地,构建了一整套一个美国乡村走向城市的少女,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感情线发展,心态转变和当中的成长的逻辑。这恰恰是因为这恰恰是她本人,不需要修饰,任何的角色都不需要扮演。她那时候就是有话可说,她就是在不断经历——少女的心事,生活的巨变,成名的快乐与压力,感情的反复波折,压制不住想转型一展才华的憧憬,舆论的风波,构成她创作的丰富内核。即便不是那么大的事情,但是她曾经是有情绪,且有能力敏锐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的。两年的创作周期,足够她好好去经历过,去细细思考自己那么多细碎的经历,理顺逻辑,想好叙述给大众听的逻辑,拼凑好,打磨表面,再端上台面。 我知道她的创作曲库非常庞大,我不知道过去是谁在把控选曲,但过去的专辑里废篇绝对没有现在多。过去那种对商业、人格、自我表达权衡的谨慎斟酌,filler的精挑细选,主打的有的放矢,旋律的流行塑造,内容的推进编排,或大开大合大流行乐,或细水长流少女心事,那些有血有肉的东西,那些鸡零狗碎,那些跌宕起伏,即使有争议,但终究是真的,不论痛的还是乐的,总有那么一大批人经历过或迟早会经历的,这些才终究大浪淘沙为人珍贵。为什么她能从一众乡村女歌手里脱颖而出卖气大爆,不正是因为共鸣这件事本身吗? 可是这些通通不见了。现在比起歌手这个形象,比起过去那个「i got u」的过来人或者正在经历的人的形象,现在的她更像kpop idol的概念——这张专辑的意义更像套盒里的那本歌词本,起到一个「构成一个叫专辑的东西的填充物」的作用,已经不甚重要,有就行,服务于我的商业价值变现就行,就和现在流水线的无意义kpop歌曲一般。曾经那种小心翼翼的斟酌没有了,艺术性,共鸣,泣血,宣泄,都没有了,整张专辑的写作粗粝得令人发指,只剩下话题炒作,空洞概念,跑题和强行贴题,不明所以的押韵这些偶像工业的弊病,却还多添一条,乏味无趣弃曲集里翻出来一般的裹脚布旋律创作,这比好歹还剩新奇旋律和流行听感这一点的kpop还令人恼火(虽然今年的kpop也是集体下坡路,输出全球的最热作品居然是此前大热女团作品的劣质复刻)。 kpop本身就是下沉的,旋律化的,娱乐化的,追求听感流行度就行了,细究内涵就像咄咄逼人。Taylor Swift的作品本不是如此的。她过去是有内涵的,有经历的,有巧思的,她是一个实在的人把实在经历变成实在的歌词创作,赋予才气漫溢一气呵成的旋律,再由自己这个亲历者以混杂真实情感的方式演绎出来,而不是出道越来越早的kpop小屁孩企图撑起一个什么山崩海啸无限大概念。 kpop一旦开始搞各种高深的脱离表演者本身的概念就令人厌烦。这次专辑出来之前,我依旧愿意相信她不是这样的。宣传上,把一个完全brand new(至少对她的职业生涯而言从没有过如此具体的专辑概念)的舞女概念立出来,玩崩的可能性很大。我本以为她会根植自己的巡演经历,这么多年的表演经历,这么多年舞台上的快乐和苦痛,台前幕后不为人所知的那些往事,那些恨与爱,那些最终成为自己依旧站在舞台上的支持力量,那些让自己蜕变的、独立的人事物,把自己的从业生涯好好总结,唠一唠给粉丝和听众听一下。我以为能听到一个做到商业顶峰的女巨人,从她从低处到高处这么丰富的素材里挑些有趣的,炒一炒,带着锅气地端出来。 结果呢?炒作的舞女概念一直塑造成女权形象,最后却只剩下一张嚷嚷着我要给白男体育生亲亲老公生一窝孩子的红脖子奔四老妪的面孔,一屁股坐实自己(最红脖子diva)的名头。有种不厌其烦地车轱辘话讲“你知不知道我的亲亲老公有多好”最后让人留下一句“我怎么感觉这些已经听你说过好多遍了”就走了的既视感,像两年保质期的西贝西蓝花,端出来人开吃前的面子样样都算过关,里子却是陈腐无味了的。 我不愿以娇妻的名头称呼她。因为我觉得归根结底不是她陷入爱情这件事本身,而是她已经无话可讲了,或者她那些专属于少女的丰富心事历程和灵巧的表达都不在了。可能是心态成长带来的波澜不惊和麻木,可能是她压根就没什么复杂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巡演,享受粉丝狂热的追捧,回家也被亲亲老公和团队捧着,网络上的批评也因为关了十年ins评论区而被障目了。她30代以前那些最可贵的,最delicate的东西,都在顺风顺水指数级膨胀的事业,冲昏了头的爱情,周围人的夸夸和百依百顺中,丢掉了。 她现在有的巧思,只是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极乐世界中的自我感动。大红木这种令人尴尬的隐晦指代,我猜她绞尽脑汁拗出来的时候肯定还沾沾自喜自恃高明。 Actually Romantic已经是里面最有活人感的歌曲了。charli这个人人品如何我不评价,单论这件事Taylor大概率也不是无理的那方。可你既然不是想对话,或者公开声明,而是暗戳戳想做diss曲,选择从音乐人的创作逻辑去处理这件事,那就必须接受大众非得从你们的水平里面分出个高低的审判。 一个企图互文别人原作的diss曲,在原曲早就抽象出具体人事物,从普适心态叙事的时候,你回应的歌曲还是朋克女高霸凌扯头花想显得风淡云轻so hilarious你好在意我那套,段位太低太做作,腻了。什么人生阶段用什么叙事,如今的你想写她针对你这件事,你真的狭隘到只能想到她如何和她男友评价你,她这么在意我这么细微且自恋的事吗?太幼稚了。bridge那种故作轻佻欢快念白式的嘲讽,充满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膨胀的16岁美国女高,觉得自己是万众瞩目的主角团中心or cheerleader,各自带一队朋友ABCDE去储物柜前的走廊互扯头花那种幼稚。It sounded nasty but it feels like you're flirting with me一顿一顿喊出来,整体起到一个烧画里面目狰狞地咆哮那句「you're gay, by the way」那种,长大了回头看会觉得羞耻至极的话的作用。可是姐,你不是16岁,你已经快36岁了。 真的,diss战里,谁歌曲层次低谁才是输家,用一整张无聊透顶又拼命想灌注你那贫瘠的幸福爱情感给你的听众的专辑,来坐实人家对你boring barbie的评价,就像drake靠他仅存零头的商业天分和贫瘠的创作内涵批量产出的那一堆平庸之作,给叫好叫座的kendrick lamar隔靴搔痒(虽然我知道你有一大批粉丝和你的团队可以生造出所谓的大众舆论,但是我真的曾寄希望于你能像lamar一样,靠你的才华和歌曲本身就实现你高段位也高站位地diss她的目标。目前来看,还得上舆论手段结合歌曲进行炒作,未免太黔驴技穷。我当时不应该有这种期待,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Actually Romantic好歹算是个有根据的创作,过去大获成功的伤痕受害者文学的复刻,虽然只起到了一个彰显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却还要显得风淡云轻不在意的作用。其他的作品,我只看到了膨胀的表达欲,商业女巨人的自负,和企图教育市场和听众的傲慢。 声称台前幕后经历创作,你能否直白一些告诉我,你台前幕后究竟经历了些什么,难道the life of a showgirl就是天天下了台就抱着体育生的大红木吗? 你真的想用典却选择了某些别人早用烂了的莎剧随便你,你宣传时候口口声声“我格外钟情这首歌,因为它将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主角奥菲利亚的传说,与挣脱宿命的当代精神相融合”,但是你面对ophelia这么一个悲剧女性形象的种种,脑子里对挣脱宿命的诠释居然只是感谢亲亲老公让我免于奥菲利亚的命运这种侥幸和对她命运的嘲讽吗?她只能是你和你亲亲老公调情中的负面案例么? (插播一条,这位写得比我犀利好多,我脑子笨想不出她标题这么契合的形象的表达the fate of ophelia:家暴新闻评论区@老公并且说“老公你不会这...) 更不用说同名概念曲,旋律上颇有三分致敬某三兄弟男乐队那首当年我也觉得莫名其妙空洞肤浅的复出专辑二单,这真的是你发自内心想聊聊你这一路作为showgirl的心路历程而写的吗?当初和olivia因为deja vu的先上车后补票而闹崩,现在你又给三兄弟和lorde补上了采样标识,这又是为什么呢?真正的发自内心本源的创作,真的至于像在过去的这些not that popular的歌曲库里开碰碰车一样吗? (更正,没有补标采样,至今那些采样都是疑似粉丝自己添加到歌词网站genius上的,却把舆论大肆操作成已经补票了的样子,艺人官网的歌曲介绍里对这种高度疑似的复制行为几乎是避而不谈,这不是真正珍视创作的创作歌手该做的事) wood和wish list。。。不评价了,歌词比起上一张彻底滑向了深渊,听上去不像音乐作品更像商业行为中的狂热粉丝筛选器。 事实上这个概念对她也不重要,什么独立女性,什么女权,什么设身处地,什么共鸣,都不重要,都是虚假的。
一张歌词露骨粗暴立意却彻底保守回去的专辑,她似乎只是想兜售她的幸福,但是疫情之后商业成绩的极速膨胀,如今顶峰的她十分擅长经营Taylor Swift这块招牌和这个idol形象,却已经不擅长把故事讲出血肉了,怎么堆砌都失去了真实感,引经据典和粗糙露骨全部拿捏失败。在创作或者选曲这件事上,她好像变成了一台机器,甚至效率比起ai又弗如远甚。 流行歌手没有旋律,创作歌手没有表达,文艺工作者没有扎实于血液之中的文化养分,一个人没有了能让人共鸣的经历,却还想基于这些创作,就只能创作出这么一盘四不像,让人毫无波澜却还企图教化别人承认他的价值,让人买单的西贝菜品来。 菜本身打动不了人,还要靠无数的「吃了想给你送套房」「害怕以后吃不到了」的自我感动叙事来教育别人,现在是仗着高黏性的粉丝才不会沦落至贾老板的境地,但是本质上处处充满着贾老板的傲慢。 (写在最后:还真的有某些铁血粉丝在评论区大怼特怼,面对各种评价只会车轱辘话销量这一件事,用超低菊的一页手机屏都填不满的骂街言论充当五星乐评,有点像某头巾宗教殉道男女喃喃自语准备炸了自认为的所有异教徒。所以我都说了,她是商业女巨人,是idol,可是她真的还是创作女歌手吗? 如果你怎么来来去去都是一句“成绩秒了你打零分又怎样”来秒了的话,那请以后不要标榜自己是songwriter,是singer,是producer,是artist,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潜在候选人了,也不要听见别人评价你kpop idol就跳脚,因为你本就彻彻底底是如此) 一更: aoty网站禁止用户对此专辑进行评价 如果真的如粉丝所说,你和她都不在意大众评价,有这个销量你乐评再低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的话,那能直接公关到评分网站禁止用户给这张专辑继续打分,在这种亘古未有的手段上倒成了pioneer又是为何呢。。 二更: 多方信源已经证实了所谓的采样是粉丝捏造的虚假说辞。最直观的证据是——首发cd上面根本没有任何jonas brothers的credit。 已补票也是虚假说辞,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官方口径承认过,哪怕是旋律撞车这明摆着的一点也不肯承认。唯一上了interplotation字样的是genius歌词网站,但那疑似任何人可以随时修改。 而与此形成幽默互文的是x上面那些声讨她剽窃的推文接二连三被「版权所有方」举报被blocked,动用DMCA下架tik tok扒谱短视频。 作为粉丝到处怼道,她的碾压式商业早就不需要在意舆论,可是她这真的是不在意舆论的表现吗,她甚至有张专辑就叫reputation。 joe jonas还没告的原因大概率是不想像joe alwyn一样被铜雀春深锁二乔吧。 题外话,我支持你不支持她抄袭了cool这一点的权利,那我们都请撤回当时对蔡健雅的半途一模一样的指控吧。你不能只选择性支持一部分旋律碰碰车。
(10.20)题外话,楼主看见一位正常评论专辑的人在微博被骂,点评了两句,后面就被骚扰了。 看上去她的粉丝基本盘都压根不是真正在意女性苦难的那种人。
三更: 想起来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没说。对她失望的很重要的一个点,Taylor Swift之所以是Taylor Swift,是因为她一直就是Taylor Swift,而不是别人。 但是这张专辑里真的,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的影子,有你的同期的原创歌手们,有你的后辈,甚至有那些公开说过深受你早期作品影响的后辈。 一些歌手的轻松无脑爱情商业轻流行,一些歌手的婊气朋克,一些歌手四两拨千斤的幽默感,一些歌手的暗黑省世风格,一些歌手擅长的化用典故老瓶装新酒。 太刻意了。你表现出来的样子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显得轻松。 这张专辑像是拿着打卡本在景区里晃荡,看到了哪个景点就冲过去,咔地一声盖上一个章。或者是出去玩只为了打卡出片,风景的影像不经过脑袋的处理,只剩一堆机械的数字记录。 可是这些都不是你的啊,你明明有自己的东西啊。 真正心态平和的人,看风景是为了把美积淀在心里。只有一心想着赚钱的开发商,才会想着什么风景能拿来复制一个假的,摆在自己要开业的新园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