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1.销赃“明知”包括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确切知道指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清楚物品为犯罪所得,应当知道要结合案件情况判断。
2.司法实践里,交易价远低于市价、交易时间地点隐蔽、方式不正常,如深夜偏僻处交易且无正规手续,都能推断应知道物品来源不合法。
3.物品属性可疑,像有拆卸改装痕迹或属禁限流通物,也可认定有明知可能。认定需综合客观情况。
1.认定销赃中的“明知”涵盖确切知道与应当知道。确切知道需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清楚物品为犯罪所得,应当知道则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判断。综合客观情况判断“明知”,能更准确打击销赃犯罪行为。
2.司法实践中有几种情况可推断“应当知道”。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说明物品来源可能不合法。交易时间、地点隐蔽,交易方式不正常,像深夜、偏僻处交易且无正规手续凭证,这些都暗示物品可能存在问题。物品本身属性可疑,如被拆卸、改装、毁坏或为国家禁止、限制流通物品,行为人也很可能明知其来源非法。
3.建议司法机关在认定时全面收集各种证据,对交易的价格、时间、地点、物品属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形成完整证据链,准确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
结论:
销赃中的“明知”包括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认定需综合交易价格、时间地点、物品属性等各种客观情况判断。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销赃中的“明知”涵盖确切知道与应当知道两种情形。确切知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确知晓所处理物品为犯罪所得。而应当知道的判断需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在司法实践里,若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隐蔽、方式不正常,以及物品本身属性可疑,这些都能作为认定“明知”的考量因素。例如,在深夜偏僻处进行无正规手续的低价交易,或者物品有被拆卸、改装痕迹等,都可推断行为人应当知道物品来源不合法。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需从多方面综合判断。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涉及销赃“明知”认定的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法律分析:
(1)销赃中“明知”包含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两种情况。确切知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清楚物品为犯罪所得。
(2)判断应当知道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这表明物品来源可能不合法,可推断行为人应当知晓。
(3)交易时间、地点隐蔽,交易方式不正常,如深夜、偏僻处交易且无正规手续、凭证,这些因素也能用于认定行为人明知。
(4)物品本身属性可疑,像有明显被拆卸、改装、毁坏痕迹,或者是国家禁止或限制流通物品,也存在行为人明知的可能性。认定销赃中的“明知”需综合各种客观情况判断。
提醒:在涉及物品交易时,要注意交易价格、地点、方式等是否正常,避免因疏忽陷入销赃风险。不同案件情况复杂,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一)在涉及销赃案件中,若要明确“明知”情况,对于交易,应核查价格是否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这是判断是否“应当知道”的重要线索。
(二)关注交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看是否存在深夜、偏僻处交易以及无正规手续凭证等异常情况。
(三)仔细检查物品本身,查看有无明显被拆卸、改装、毁坏痕迹,或者是否为国家禁止或限制流通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专业解答在判定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的“主观明知”时,需要综合考虑销售者对食品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异常低价购入行为和警示的反应。如果销售者明知食品有害,或者因为疏忽而没有察觉,或者无视投诉和质询继续销售,都可以被视为“主观明知”。
专业解答刑法将“销赃罪”修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判断是否构成此罪,需要考虑交易的时间、地点、价格是否异常,开价是否过低,以及行为人是否隐瞒物品来源。如果行为人在明知收益或物品涉嫌犯罪后,仍然继续掩饰、隐瞒,那么就构成此罪。
专业解答对于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中“明知”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销售者有没有因为类似违法行为被处罚过;食品的来源是否合法;价格是不是显著偏低;外包装有没有异常;销售者是不是具备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要是销售者故意躲避药品监管部门的检查,对警示通告也不放在心上,还继续销售,那可能会被认为是“明知故犯”。
专业解答中国刑法已经将销赃罪改名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对于“明知”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是否知道所掩饰、隐瞒的东西是犯罪所得和收益,是否采取了窝藏、转移等手段来掩饰、隐瞒,是否在明知的情况下仍然实施了掩饰、隐瞒的行为。比如说,低价购买资产、没有有效的交付证明购买、发现对方言辞含糊等情况,都可能被视为“明知”。
专业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改后,销赃罪已变成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若明知或应知是犯罪所得及收益,还窝藏、转移、收购,都会构成此罪。判断“应知”需要考虑行为者的认知、接触、所得类型及数量、转移形态等。要是交易价格异常低或方式异常,就会被视为应知。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